|
#历史开讲#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公元前403年,周天子姬午下诏,将韩、赵、魏三家卿大夫均升为诸侯。小小一个册封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,甚至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司马光将其做为全书的开篇,还写了上千字的文字评论。为什么周天子册封三个卿大夫能产生这样的影响?司马光还根据此事引出了对“天子之职”的规谏?三家分晋局面的形成最初的韩、赵、魏曾是一个强大国家--晋国的三个卿大夫。历史上所说“三家分晋”,分掉的是怎样的晋国呢?西周建国初年,周成王分封自己的胞弟姬虞姬在晋南的唐地,这里就是晋国的发源之地。整个西周和春秋时期,晋国的国都有过几次迁移,比如迁到曲沃、新绛等地区,但相距不远,并都处在临汾的河谷盆地。之所以在这个范围迁都,是因为汾河中下游两岸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。汾河发源自太行山上中部,从今天的山西省中部一直绵延到西南,然后汇入黄河。因为水源充足,气候宜人,这个区域堪称是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摇篮。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晋国从发展条件上就有先天优势。此外国君还是周天子同血脉的姬氏,地位也比秦国,楚国等所谓外姓“蛮夷”高贵不少。有周朝血脉的加持,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几百年的时间里,晋国虽然也有过多次政治争斗,但不乏励精图治的国君掌握局势。后来的晋国版图已经包括今天山西省全境,大半的河北省、河南省中西部和陕西的东部地区。从国家面积看,已然拥有大国风范。另外,得益于当地的丰富物产,晋国有相对富余的资源进行贸易交换,于是原始的商品经济在这里产生,在晋国都城开始出现不少大富商。国土广袤又富可敌国,还是周天子血亲,晋国可以说是周王朝最为倚重的内部势力和大血包。但随着晋国生产力、农业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,在内部政治层面出现了不小的隐患。从晋文公称霸之际开始,因为军事扩张的需要,军队建制不断扩大,自家氏族衰弱不振的情况下,不得不依靠异姓的势力。因为晋国“军政合一”,这使得晋国能“入朝执政”的卿大夫集团的人数大大增加。这些外姓的卿大夫不断引用同族,推举同党,逐渐形成以各个异姓为主的家族势力。他们中很多人在晋国身居要职,甚至掌握军政大权。此外晋国实行的是“采邑制”,卿大夫们不仅拥有军队的领导权,还拥有自己的封地,非常利于组建私属的武装力量。到晋悼公时期,晋国已称霸中原,此时国家内部也已经形成了卿大夫强族专政的局面。农业经济主导下的晋国,土地的多寡是财富的象征,财力又能壮大政治势力。卿大夫们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,供养自己的军队,争夺土地的斗争异常激烈。这些外姓家族的领地不断膨胀,各自领地上设置的县、郡越来越多,最终在晋国之内已经没有用来兼并的领土时,弱肉强食的本性会引发一场战争。公元前497年,六卿之间爆发了一次兼并战争。赵氏联合智、魏、韩三个宗族经过七年的时间,战胜了其他如栾氏、中行氏等世卿。这些领地暂时由晋国公族持有,只部分划分给了赵氏。到公元前454年,智、魏、韩、赵氏从公族那里夺回了这些土地并瓜分掉。眼见已经公然分地,国君晋出公想驱逐四个宗族却无兵可调。于是在晋国整体国力未损的情况下,国家内部已经完成了寄生者对宿主的反噬,君臣易位。晋出公不久,晋出公直接被赶出了晋国,四个世卿中的智氏想把持朝政,找其他三家索要领地,只有赵氏拒绝。赵氏派遣说客游说了魏、韩两家反攻智氏,灭掉其族,然后瓜分领地,由此晋国已在魏、韩、赵三个家族手里。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。册封逆臣,自毁国祚从三家分晋的过程能看出,这是臣子犯上的“不义”之事,违背了当时的礼法。什么是礼?往大了说相当于“文化”和“一国之纪”,包罗万象。对于国家来说,政教刑法,朝章国典都称之为礼。对贵族或个人来说,是指祭祀,丧葬,军旅等典礼,是指仪容,动作,是器物或装饰。从表象到本质,礼法包含政治、宗教、思想和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,甚至军事和经济也与其合为一体,是周朝甚至是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。在礼乐文明所代表的政教文化体系中,礼乐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,由简到繁,从粗糙到精细,时间跨度上溯到文王,下至康王。最终发展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,同时结合分封制,以“德”入“礼”,社会上下尊卑有序,等级分明,万国咸宁。在政治上,所谓天子统领三公,三公率领诸侯,诸侯之下是卿大夫,卿大夫则管理百姓,如此各司其职的政治秩序,不可僭越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可以打乱,是所谓主次有别的宾礼。但从春秋开始,社会格局已经发生变化。朝堂之上出现了没有封土领地的“士”,他们没有领地,只拿俸禄,接受监察和考勤,是官僚制度的前身。各个诸侯国本应团结一心维护天子,但天子地位的沦丧,臣子们也不再奉行“义”“礼”,甚至在接受王室赐礼时都是敷衍了事,拜不稽首,如此不敬。天子对诸侯失去了约束,私下更是不择手段地以“利”为目的,为此战争不断,天下无道。到西周之后,周朝已经“纲纪散漫”,处在礼崩乐坏的边缘,只剩下名分上的秩序,有个所谓天下共主存在。但百年的礼制在舆论上还是有一定的牵制,就算是失去了实权的周天子,春秋时期的楚国、齐国等强国也不曾在身份上凌驾其上。晋国的三个家族虽然专权已久,也是忌于名不正言不顺这一点,在三十余年后才下手分了公家的地。但现在已经逾越君臣之名,自立为国,而且这个行为没有被周天子诛讨,反被升为诸侯,是周朝自己在自毁国祚。公元403年,周天子封魏、韩、赵为诸侯,把这件事提到了明面上,让其名正言顺。曾是周王室最倚仗的国家如今已经名存实亡,而这些夺权者竟被册封?这是周朝建国以来都未曾发生过的事。如此,周天子自己都不维护礼法,那就是放弃了最后一道政治防线。三大夫既然受周天子之命,看来立国之本,礼之纪纲已经走到尽头了!周天子百年的礼制被动摇晋国就是周朝结局的预演,从晋殇叔弑主夺位开始,一些用来约束权力的宗法就遭到了挑战,国君自己就是破坏礼法的第一个人。西周末年开始,晋国内部开始争夺君权并发生内战。短短几年间,为了争得君主之位,上位者不惜破坏宗法制度,采用了篡位、弑叔,小宗取代大宗等手段。两股宗族势力长期征战,让本来政局稳定的晋国陷入长达67年的内斗。这场大内乱的过程中,晋国有六位君主被弑,很多大宗公族也跟着成为了牺牲品,人数大减,留下的实力微薄,几乎无力参与晋国政治。到晋献公即位,只有桓叔、庄伯这一支宗亲人数繁多,但也威胁着君权的安危。为了让自己的政权稳固,晋献公在公元669年下了诛杀的命令。由此,晋国“国无公族”,公族势力被大大削弱,对异姓为主的卿大夫群体的崛起有重要作用。因为谋权夺位的全是公族一系,比如叔侄、兄弟。异姓、异氏忌于礼法,就算有弑君的能力,也不敢公然动手。于是晋献公觉得任用外姓更利于维护自己的位置,从此倚重异姓。除了晋献公自己的家族和旁系,晋国政治内几乎没有其他公族的参与。通过“赏功劳”的措施,他提拔了不少公族的旧支和一些同姓但非公族的旧臣。晋献公唇亡齿寒,这更加淡化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。这一观念的崩溃,也就为后来异姓势力夺权形成了思想上的准备。同时,更是预示着周朝宗法礼制的约束力在逐渐衰微。三家分晋可以看做是周朝结局的预演。随着周王朝公族的式微,周代的宗法和礼法进一步被破坏。一些旧氏贵族的地位逐渐被新生的贵族取代,尤其是卿大夫一党,势力增长迅速。战国时期,贵族世袭制度已经瓦解,农业经济下滑导致的土地资源掠夺,催生了很多地主阶级的出现。这些人不仅对周朝的政治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,也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度和贵族政治。一些旧的封建制度逐渐被抛弃,开始实行法家的思想,并尝试中央集权。所以历史上也将“三家分晋”做为春秋和战国的分割点。这三百年的互相攻伐之下,周朝当初分封的列国,要么被兼并,要么已经灭亡。到魏、韩、赵这三个新的诸侯国诞生之时,也就是战国时代的开启。接下来就是“战国七雄”逐鹿中原,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,新的历史篇章将拉开序幕。参考资料:论三家分晋形成的社会机制_林宏跃三家分晋:战国初年的社会大变革_秋原 |
|